給你100萬,不要念大學!(台灣篇)

Fenix C. Hsu
5 min readMar 28

我在三年前有分享過有關 Thiel Fellowship 的計畫,

簡單來說,就是 Peter Thiel 認為大學的價值對一個創業家來說沒有那麼的高,創業所需要的技能與心態學校都沒教,沒有必要花費4年的時間與學費去得到一個名牌學歷,然後階級複製。所以 Thiel Fellowship 會給22歲以下的申請者 100k 美金去自由嘗試,沒有股份,沒有義務,就是讓年輕人自由發揮。看似鬆散的結構,這10年來創造了 250B 美金的價值:

• Ethereum ($200B) — — — Vitalik Buterin

• Figma ($20B) — — — Dylan Field

• Oyo Rooms ($20B) — — — Ritesh Agarwal

  • Scale AI ($7.5B) — — — Alexandr Wang

還有非常多可以看wiki,不只是有這些驚人的成功例子,想像 Thiel Fellowship 的同儕會在怎樣的人脈網路裡,可以接觸到多少創投跟多少大佬,就算做什麼事失敗了也不愁後續人生,簡直是開啟了奇運的大門吧。

今年 AppWorks 的 Jamie Lin 也推出了給 21歲以下年輕人100萬台幣的Gap Year Program,我昨天半夜兩點還看了直播說明會。

基本上結構與 Thiel Fellowship 一樣,沒有股份,沒有義務,就是給你人脈網路跟 100 萬台幣讓你去試。不過 Jamie 的立場比較客氣,沒有全盤地否定大學教育,只是鼓勵一些唸了跟自己興趣不同的科系的同學多做一些探索。

聽完整個訪談以及大學生的提問和 Jamie 的回答我有蠻多感想的:

  1. 台大 D-school 完全是來打醬油的

怎麼會有制度給人一學期2學分然後不能上其他課只能 “探索” 的,真正有想要做的事的同學怎麼會有空陪 “老師” 玩家家酒?真的有想要畢業的人又怎麼會在乎你這2學分?要馬義務性輔導不用算學分,要馬算20學分我保證有100倍的人要選這學程,這種在固守體制內學習 “創新” 的機制完全反應出 Thiel Fellowship 的否定大學觀點。

2. 大學生可能完全不知道這個 Program 想要達到的 Impact

我聽到大多數的提問都沒經過腦子,有點像是不知道哪裡的管顧還是 Linkedin 課教的提問是為了“表現自己” 的一種方式。除了那些 “自我介紹式” 以及 “講者好棒棒” 的問題,絕大多數又聚焦在如何拿到 100萬的 “條件” 與 “規範” ,聽得真的有點讓人覺得現在大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令人堪憂。稍微有點研究能力的人應該要去比較 Jamie’s Gap year 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不是跟 Thiel Fellowship 一至,如果是的話,Thiel Fellowship 一年只會錄取 20–25人,那第一年會比較寬鬆還是會比較緊縮?如果有人要平白無故給我 100萬,那他的 agenda 是什麼?是為了讓我做我想要做的事還是他要我做的事?那我又能夠用100萬創造什麼價值?我能夠量化我的成果嗎?我覺得大學生還是把這件事當成創業提案比賽在看,都在想要怎麼 “贏” 到100萬,而不是能夠怎麼在這個 Fellowship 裡面持續創造價值。

這讓我想到<獵人>裡面的絕茲絕拉的貪婪之島選拔會,其實貪婪之島本質上這是一個難度E 的試煉,把創業家比喻成職業獵人的話,Jamie’s Gap Year Program 又會是什麼難度?老實說,其實難度不高,首先,100萬台幣是前20%的30歲台灣人一年的薪資所得,對大學生來說是一筆數字但是對創業家來說不算什麼。對前端台大學生來說,大概就是家教2000小時,或是接案1000小時的收入,所以要能夠被選進 Fellowship,起碼要能知道自己要做的事要能遠遠的超越一般規格才行。

3. Jamie Lin 相對有同理心,回答問題蠻得體的。

有些生涯規劃的問題我一聽到就不會有好臉色,比如說台灣跟美國的學生差在哪裡,這是一個要用自己的角度去 “find out”的問題,這問題一問就是缺乏求知慾與行動力,馬上就是請你明年再來了。好的問題的格式永遠是:我做過xxx,我發現ooo,我知道你也做過類似xxx,你有得到跟我不一樣的答案嗎?起碼被問問題的人知道你做了什麼努力也能夠了解要給你什麼方向,那種坐在那邊問個想要標準答案的學生,乖乖去考公務員吧。不過 Jamie 就蠻客氣的,都有儘量給出答案,想必是有所準備,嘻嘻!

我這個人的問題就是對自己以及大家的標準都不可思議的高,到頭來苦了自己也沒有讓被幫助的人如沐春風,附帶一提我現在扮演這個角色,最後很慘

整體來說我覺得有這樣的 program 對台灣的學生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考慮到一開始初期設置不會很明確,台灣學生過度晚熟等情況,我覺得不要有 4/10 的 deadline 改成 rolling 可能會好一點,如果沒有那麼堅持 20 under 20 Thiel Fellowship的體制的話,以台灣學生的成長背景來說我覺得放寬到 25 歲都可以接受。

Fenix C. Hsu

Blockchain, Gaming, Education. Founder of Teahouse Finance.